2023第六屆台灣企業永續論壇
凝聚產官學研力量 加速淨零減碳轉型

圖一、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左四)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國際講者合影

由永續發展目標聯盟(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SDGs)總策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執行,第六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17日落幕。為期四天26場實體論壇吸引超過七千人次與會,產官學研各方攜手,共商加速淨零轉型之道。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十月上路,開出「碳關稅」第一槍,對於企業來說,馬上面臨成本增加考驗。面對淨零減碳國際淘汰賽,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周建宏警示,「我們現在面對的是生死重要關頭,年輕一代遇不到,下一代也一定會遇到浩劫。」

圖二、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中)出席論壇與企業對談政策方向

碳價成本提升企業轉型價值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TNZEA)邀請歐洲經貿辦事處經貿組長楊藹羚(Aleksandra Kozlowska)介紹CBAM的目標與實施細節,吸引滿場超過五百人與會聆聽;SGS台灣檢驗科技永續產品群資深經理呂冠霖說明,CBAM分為兩種計算方式:簡單產品、含原料的複雜產品;不管台灣跟進或反對,企業對總排放量減少都應該高度關注。

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更以正面態度看待,認為透過碳權交易可以提升大家的減碳雄心。「如果把碳負債(carbon debt)列入資產負債表,很多企業可能會虧錢;但花錢減碳如果能得到碳權,將是最有價值的產品。」

因應碳有價時代,具體策略上,CDP(碳揭露計畫)全球總監Thomas Maddox提醒,目前企業實行自然揭露只概括水安全、森林砍伐及氣候變遷,「但商業活動影響自然生態所涉及遠遠更多。」而除了自身減碳,還要帶動供應鏈一起行動。資誠香港執行董事Jeremy Prepscius點出,「永續供應鏈必須是營利的、有效率的、公平的、有韌性的、循環的、自然與氣候正成長的、透明的、可追蹤的。」

碳權交易所今年八月成立,各方關切碳權價格,然而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張嘉宏直言,碳權不是減碳措施,而是補償措施。建議公司應審慎決定優先順序,並列出SOP供內部採購單位參考。

圖三、全球企業永續論壇打造產官學研互動平台,加速淨零轉型。上排左起為MSCI、成創、SGS、TNZEA場次,下排左起為安永、KPMG、勤業眾信、資成場次,歐盟經貿組長楊藹羚(上排右一)也應邀出席介紹CBAM細則

淨零減碳帶動商業模式轉變

安永台灣執行副總經理劉安凱觀察預言,能源政策、碳價懲罰推動下,綠電價格最終將被克服,建議各企業先要確立中心化決策,知道自己所處位置和購買內容,「最後,趕快出門買!」

KPMG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也呼籲,企業要及早布局碳資產管理,避免碳成本阻礙競爭力。成創永續總經理陳峙霖更提醒,除了展開碳管理盤查,還要擬定滿足利害開係人需求、符合法規要求的完整策略。

除了符合國內法規,企業的決策還要接軌國際準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亞太公共事務領導人Julia Tay剖析,面對2024年,氣候變遷、人力和科技的競賽等都是挑戰,提醒企業「確保資本市場新框架;強化決策有效的資本市場和永續經濟。」

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公司副總經理曾文欣坦言,注入兼顧ESG的思維時,盡職調查方向也逐漸轉向。他比較,儘管現在企業諮詢問題還是法遵或財務面,但專注在人事、資訊系統或賄賂等議題比重已經愈來愈高。

企業制度、行動要變,甚至連營運思維也要改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負責人陳盈州提醒,未來是一個動態世界,「企業經營要從過去的線性思考轉換成循環經濟思考模式,才會提高企業競爭力。」數位化管理、績效化評估和透明化揭露,更是不可缺失的三重點。

淨零減碳也將帶動商業模式改變,MSCI台灣區業務負責人暨執行董事陳彥霓認為,企業應該充分瞭解全球監管環境如何塑造永續發展格局,有助於前瞻性和永續的企業經營模式發展。

而在各種前瞻機會中,多位出席TNEZA「新能源論壇」產業講者都同意,再生能源發展是未來台灣能否如期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關鍵,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協理吳亦座更提出,電池在促進再生能源系統的商業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推動轉型重要推手。

「大改變的時代,也是大學習的時代。」面對眼前的淨零挑戰和機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與BSI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持續培訓永續管理與氣候變遷因應管理人才,更鼓勵企業、學校、民眾都能持續抱持謙虛(humble)的態度不斷學習,一起前行才能走得更遠。

雙軸轉型與教育 強化組織韌性

進入碳有價時代,企業如何脫胎換骨?由永續發展目標聯盟(A·SDGs)總策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執行第六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產官學積極討論永續與數位「雙軸轉型」,促進更全面加速轉型,而永續教育以及人才留用,也是各企業組織關切焦點。

圖一、BSI於GCSF論壇期間舉辦國際標準管理年會

「組織韌性不外乎永續和數位,也是我們常談的雙軸轉型。」英國標準協會(BSI)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引用對企業CEO的調查結果,發現企業最期待AI帶來的價值就是「減少環境衝擊」。大會主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也觀察,淨零碳排要做的事情越多,表示累積出數據資訊越多,且什麼都要做。「如果沒有AI,ESG可能就做不來。

圖二、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發展協會邀請加州柏克萊大學Garwood企業創新中心執行總監Solomon Darwin(前排中)來台分享

數位科技助攻永續轉型
然而據估計,AI數據處理的碳排量約佔全球2%。對此,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數位訓練長廖肇弘解釋,「善用數位科技可以加速淨零減碳20%效率」。加州柏克萊大學Garwood企業創新中心執行總監Solomon Darwin更推崇數位科技是助攻永續轉型的加速器。

「數位賦權的重點不在於傳統基礎設施,而是通過數位科技賦能予村民,使他們能夠接觸全球市場,從而增加商機。」Darwin鼓勵企業與新創公司合作,建立產業生態系統和溝通平台,串接各利害關係人產生新見解以快速有效應對。

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代表歐瑞思(Anders Wollter)同意他的見解,並在Business Sweden主辦分場論壇上,邀請多位企業代表分享案例。其中先行者科技執行長黃怡傑運用AI協助計算低碳最佳化的運作模式,谷林運算商務總監金柏樞協助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導入數位化提升資訊透明度,奠定淨零基礎。

資金是貫穿永續通道的活水,藍傲(BlueOnion)投資策略師戴潔瑩建議,投資者利用平台減少資料分析時間,負責任投資更能促進綠色金融生態系統正向循環。

圖三、國家海洋研究院首度舉辦高中生海洋大數據競賽

全面教育深化永續素養
跳脫企業本身,進一步發揮永續影響力,落實社會責任與深耕教育是關鍵基礎。宏碁集團永續長劉靜靜提醒,永續不是做慈善,企業應找出永續議題與公司關聯性執行;裕隆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陳蔓嫻回應,裕隆提供企業與社福團體平台,導入無障礙等多元車型,解決偏鄉交通不便問題。

不只仰賴企業支持,許多NGO團體自身也積極投身永續。照顧顏損者的陽光基金會近年洗車工作導入水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達四、五成,經理李政寧說明,基金會一直致力提升燒傷、顏損者的健康、福祉和人權,現在更願意承擔創造永續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

內部社會責任也愈來愈受到重視,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鼓勵企業倡導「人權與環境盡職管理(HREDD)」,確保在國際規範下履行責任。臺北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盧建霖研究發現,CEO個人慈善捐款100萬元以上的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成效較好。不只如此,讓年輕世代更了解企業的綠色決策動機,更能吸引較多優異人才上門。

「永續發展每項議題都需要健康的勞動力來實踐。」勞動部職安署今年主動依據各家企業永續報告書,選拔出健康勞動力永續領航企業。副署長朱金龍強調,企業核心資源就是人才,推崇獲獎企業不僅被動符合規範,還推展更多主動作為,帶領供應商一起執行。

更全面建立全民永續素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組長陳永明舉「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成果為例,團隊藉由動畫提供民眾基本知識,也將推出氣候變遷關鍵指標圖集,協助顧問公司、金融和保險業風險評估。國家海洋研究院今年則舉辦「諾大師-海洋大數據競賽」,國家海洋研究院長陳建宏期許高中生們及早學習運用數據提出創新海洋觀點,進而走向國際。

圖四、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臺北辦事處代表歐瑞思匯聚多位企業代表分享創新解決模式

學校教育方面,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陳文淵直言:「企業有社會責任,大學更具賦予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慈濟大學更將觸角延伸海外,提供南非學生教育並協助脫貧,具體實踐教育大愛。

圖五、臺北大學商學院於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中舉辦學術論文發表會

圖六、職安署表揚健康勞動力永航領導企業